夏季蚊蟲肆虐,登革熱等蚊媒傳染病風險陡增。為科學防控,我公司近日在戶外開展了伊蚊采樣實驗——使用傘狀雙層疊帳法監測伊蚊媒介密度。這項實驗旨在動態掌握蚊蟲活動規律,為公共衛生決策提供數據支持,幫助市民遠離蚊蟲困擾。實驗在高溫環境中進行,工作人員化身“誘餌",展現了科研一線的堅守與擔當。
隨著夏季氣溫攀升,蚊蟲繁殖進入高峰期,伊蚊(俗稱花斑蚊)作為登革熱、基孔肯雅熱的主要傳播媒介,威脅不容小覷。這些疾病通過伊蚊叮咬傳播,而蚊蟲孳生往往源于小型積水環境。我公司作為專業研究機構,積極響應防控需求。今年夏季蚊蟲密度較往年顯著上升,數據顯示,伊蚊活動活躍時段集中在白天20-30℃的避風遮陰處,人體汗味和體溫是其天然“導航儀"。若不及時監測干預,可能導致疫情暴發。因此,本次實驗聚焦戶外環境,選擇居民區附近及公園等蚊蟲高發區域,以傘狀雙層疊帳為核心工具,展開精準監測。
實驗采用國際通行的“雙層疊帳法",這是成蚊監測的金標準,專為伊蚊設計的高效陷阱,一名誘集者進入內層蚊帳,暴露小腿靜坐30分鐘,利用人體氣味和體溫吸引伊蚊。高溫下(實測超過30℃),工作人員汗流浹背,但仍堅持不動,以模擬自然誘集環境,另一名收集者在外層操作電動吸蚊器,實時捕捉停落蚊蟲。實驗捕獲的伊蚊立即分類計數,并記錄溫度、濕度及風速等參數。整個過程在公園監測點重復進行,確保數據全面性。
上一篇:測煙望遠鏡:環境監測的利器